模具鋼熱處理缺陷淬裂
1. 形狀效應。主要是設計要素形成的,如圓角R過小、孔穴位置設置不妥,截面過渡不好。
2. 過熱(過燒)。主要是由模具鋼廠家控溫禁絕或跑溫、工藝設置溫度過高、爐溫不均等要素形成,預防措施包括:檢修、校對控溫體系、批改工藝溫度、在工件與爐底板間加墊鐵等。
3. 脫碳。主要由過熱(或過燒)、空氣爐無維護加熱、機加余量小、鑄造或準備熱處理殘留脫碳層等要素形成,預防措施為:可控氣氛加熱,鹽浴加熱,真空爐、箱式爐選用裝箱維護或運用防氧化涂料;機加工余量加大2-3mm。
4. 冷卻不妥。主要是冷卻劑挑選不妥或過冷形成,應當把握淬火介質冷卻特性或回火處理。
5. 原材料安排不良。如碳化物偏析嚴重,鑄造質量差,準備熱處理辦法不妥等,預防措施是:選用正確的鑄造工藝和合理的準備熱處理制度。
硬度不足
1. 淬火溫度過低。主要是由于工藝設置溫度不妥、控溫體系誤差、裝爐或進入冷卻槽辦法不妥等原因形成,應該批改工藝溫度,檢修校核控溫體系,裝爐時,工件間隔合理擺放均勻,渙散入槽,禁止堆積或成捆入槽冷卻。
2. 淬火溫度過高。這是由工藝設置溫度不妥或控溫體系誤差形成,應當批改工藝溫度,檢修校核控溫體系。
3. 過回火。這是由回火溫度設置過高、控溫體系故障誤差或爐溫過高時入爐形成,應當批改工藝溫度,檢修校核控溫體系,不高于設置爐溫裝入。
4. 冷卻不妥。原因是預冷時刻過長,冷卻介質挑選不妥,淬火介質溫度漸高而冷卻功能下降,拌和不良或出槽溫度過。措施:出爐、入槽等要快;把握淬火介質冷卻特性;油溫60-80℃,水溫30℃以下,當淬火量大而使冷卻介質升溫時,應增加冷卻淬火介質或改用其它冷卻槽冷卻;加強冷卻劑的拌和;在Ms+50℃時取出。
5. 脫碳。這是由原材料殘留脫碳層或淬火加熱時形成,預防措施為可控氣氛加熱,鹽浴加熱,真空爐、箱式爐選用裝箱維護或運用防氧化涂料;機加工余量加大2-3mm。
上一篇:熱處理工藝文件包括哪些內容?
下一篇:熱處理設備的安全防護